|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巧媳妇——张氏夫人

巧媳妇——张氏夫人

关键词:小港李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北仑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chen261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8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她目不识丁,却崇尚教育,后辈钦佩她远见卓识。

  ●她手无缚鸡之力,却有力挽狂澜之气魄,王国维称赞她“燃灯照海”。

  ●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

       当家做主

  现年76岁的李宜华,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在《人民日报》国际部任编译,现定居美国。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李也亭之子李梅塘的曾孙女。

  上一回《发财太公买下中国第一艘轮船》中,提及李也亭有个喜欢读书却不喜欢经商的儿子李梅塘,李也亭从不勉强儿子“下海”,并且给儿子找了一个能干的媳妇,姓张,鄞县人。

  这位张氏怎么个能干法?

  李宜华这样评价自己的曾祖母——

  我的曾祖父梅塘公(1841年~1900年)喜读书,不谙经商之道,他生前和去世后,由曾祖母张太夫人(1843年~1918年)主持家务,有相当的权威,她乐善好施,为众人称道。

  曾祖母是来自乡间的一个女流之辈,目不识丁,但却有当时一般妇女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封建社会里有许多女孩子没有名字,只有小名。妇女婚后,从夫姓,李张氏,因此在李家的家谱上,她没有名字,只知她姓张,她的墓碑上刻着李母张太夫人,曾祖母有三个女儿却都有了名字:金娥、银娥、玉娥……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李家三代情况。

  第一代:

  李承辅(1795年~1871年)字弼庵(乾房),生有三个儿子听涛、濂水、雨田,三个女儿;

  李承久(1808年~1868年)字也亭(坤房),独子梅塘。

  第二代:

  乾房听涛(1834年~1909年),生子昌祥,四个女儿;

  乾房濂水(1842年~1912年),生子耘青、詠裳、瀛翔、燕祥、善祥、康祥、寿祥七人,女六人;

  乾房雨田(1848年~1900年),生子璇祥;

  坤房李梅塘生七子:李云书、玉麟、如山、薇庄、征五、鸿祥、屑清,三个女儿。

  李也亭、李弼庵弟兄俩都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世,第二代大都在二十世纪初去世。

  第三代:

  有16房,即乾房9房、坤房7房。这些人二十世纪在上海滩开始显露身手,特别是坤房李梅塘和张氏夫人生的七个儿子中的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和乾房李濂水的二子李詠裳、六子李善祥,在辛亥和经济运作中大有作为。

  李梅塘生前和死后几乎有三四十年辰光,主要是张氏夫人当家。有何为据?

  《镇海县志》中载,梅塘与听涛、濂水办起了养正义庄,实际上是由张氏夫人操办,因为李梅塘只读书,不管家务。可是,他读书对妻子是有一定影响的,否则凭张氏一乡村女子,未上过学堂,何以能知天下事,何以能办惊天动地大事?

  而李听涛在上海主持家族一大摊经济事务,李濂水在北京户部做官,无暇顾及乡间家族事务,那就只能由这位颇为贤良又很能干的张氏夫人来办理了。 

  创办义庄

  张氏夫人协助丈夫和伯叔干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创办并管理养正义庄。

  俞樾(俞曲园)写的《养正义庄记》,记得很详细:

  李氏在镇海,聚族而居者数百家,生长海滨,以煮盐为业,故贫者居多。有弼庵君与弟也亭君,以货殖起家,谋建义庄未果而卒。两君有贤子曰听涛,曰梅塘,承先志卒成之。

  这段文字中不提张氏夫人,是因为女人不上书,而实际上是张氏夫人来完成的。当然大政方针,李听涛与李梅塘是同意的。

  俞樾继续记下:

  都凡置田二千亩,岁入谷四千余石,分给贫者。生无以养,予之粟;死无以殓,予之棺。以所入较所出,仅足而无余。则又储金万两,备异时之恢拓焉……设义塾,四塾各一师,选族之秀者,使课之读。读则分课,食则会焉……

  义庄制度,俞樾在《养正义庄记》中提到,自宋范仲淹开始就有了,可是小港李家的义庄却是一个集救济、教育、关心孤老于一体的慈善机构。俞樾所记李家义庄置田二千亩,应该说是浙东最大的地主了。可是,到1951年土改时,李家子弟没有一个被划为地主或工商业兼地主者,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细查原因,还是这位张太夫人的远见卓识。她(当然李梅塘、李濂水也是决策者)告诫子弟,要么是读书,要么是办企业,不能依靠收租过活。而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张太夫人的子侄李云书、李善祥等对土地是经营的,在东北投资开垦大批处女地,引进大批拖拉机耕种,采用股份制形式,决不做黄世仁。

  所以,现在许多李家后代很敬佩老祖母张太夫人的英明决策,有的甚至不无调侃地说:“否则当了资本家,再加上一顶地主帽子,那可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倡导教育

  李宜华还有这样一段回忆——

  曾祖父母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对家族成员的培养立了大功。早年,他们命长子在乡间老家开办家庭学堂,聘请如山公夫人张寿婉胞弟张寿镐(很有学问)为师,来给子侄进行启蒙教育……一些较有名望的“祖”字辈,都曾就读于李氏家庭书塾。1900年,曾祖父梅塘公去世,二十世纪初,曾祖母把坤房的子孙从乡下迁移到上海,以利于子孙受到新式教育。

  另有一位乾坤两房的第六代李名岳曾回忆:辛亥光复,是年,由梅塘公夫人张氏亲自率领小港李氏坤房移居上海,只剩下坤六房在小港老宅留守。有一百几十人,从小港搬至上海李诵清堂路(即现在的新闸路与武定路之间那一段陕西北路)。

  此举非同小可,为的是什么呢?

  小港李氏至梅塘公下各房每年可分得红利13万圆银洋,当时,一般职工的年收入仅为50银圆。小港李氏“厚”字辈16个兄弟中,单靠红利,就可以在小港老家舒适潇洒地过着无忧无虑生活。

  可是,张太夫人不希望子孙只知道吃祖上老本,也不提倡子孙去当文武官员。同时,她反对子弟在书斋里抱着古书死读书,她鼓励后代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

  移居上海后,当时社会上的学校及教育设施还很不完备,张太夫人就在李诵清堂路李家大院子内自办新学。中文、英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体育一应俱全,让学龄以上男女子弟都能受到相当于现代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

  李名岳就是在家庭学堂完成了前期教育,193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名校——上海光华大学。

  张太夫人有79个“祖”字辈后代,全部受到了高等教育,有三分之一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留学,学的几乎都是理工科。这在最近发现的一块“李母张太夫人墓表”中刻得很明白。墓表有1300多字,记载颇为详细。

  ……其(指张太夫人)教子若孙也,曰:科学宜择其利济者为之,兵学、法学未始非御侮之才、治业之具,究之兵凶战危,如杀机何?舞文弄墨,如作奸何?汝曹其谨志之!至于农、工、贾、矿、理化、医药或裨实用,或利群生,肆而习之,积久自寤……

  张太夫人的教育方针很英明。事实证明,李家后代因此获益匪浅,因为从“祖”、“名”、“维”、“汝”辈,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按着这个方针去执行的,他们大多成了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医学专家,还有核物理专家、钢琴大师、舞台美术设计大师…… 

  救助同胞

  张太夫人亡于1918年,这墓表所刻的事迹应是100多年前的事,是可信的,而且墓表中还刻下这位女子许多惊天动地之举,不是一般修桥、铺路、造凉亭、施粥等善事。

  例如——

  某年奸民谋略卖良家子女四百余人,舟之海外道经镇海,为夫人所闻,遣子征五商之海关,总榷已报可,旋为所前延搁,舟忽驶去,续遣子云书星夜走沪上,议电某红十字会,赍金南洋,赎而归之。

  在张太夫人努力下,终于把贩卖到南洋群岛的我苦难同胞赎了回来。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作诗一首赞美之:

  一朝卖作奴,

  终身为非民。

  伟哉张太君,

  独拯五百人。

  张太夫人知道她公公李也亭在大海中搏斗,四顾茫茫,灯塔是指路明灯,所以她在普陀落伽山修灯塔。王国维也曾作诗歌颂张太夫人“燃灯照海”以利舟行,功德无量。

  更值得称道的是,1885年3月,中法战争,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在福建马尾偷袭成功之后,北上犯石浦、镇海关。当时,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在镇海南岸小港金鸡山指挥战事。小港之外就是东海,法军可以乘小汽艇登陆。欧阳军门组织团练和征募兵勇,苦于缺乏资金,张太夫人得悉后,慷慨出资数万两。法军始终未能登上小港一步,舰队反而被打败退回澎湖。

  张太夫人这位女性气魄不可谓不大。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588 传真: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102209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