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威名震东北——李善祥

威名震东北——李善祥

关键词:小港李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北仑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chen261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3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乾房李善祥(1880~1959年)是李弼安的第三代,与坤房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是堂兄弟关系,他幼年时曾随父李濂水在北京居住,后随父奔丧回小港,为祖母守孝。之后便开始了他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他的故事太丰富多彩,将用上下两篇演绎。

        三天三夜戒鸦片

  李善祥为祖母守孝期满,按照李氏家规,“凡李氏子孙必学徒三年,不得坐享其成”。1899年,年轻的李善祥到上海李氏“慎余”钱庄做学徒。在上海滩十里洋场,涉世不深的李善祥,禁不住跟人去了烟馆,染上了鸦片瘾。

  23岁那年,他回到镇海小港故乡,在父亲的书房看到许多被清廷查禁的革命书刊,以及父亲与维新人物探讨变法的来往信函。他深受鼓舞,决心与往昔浑浑噩噩的生活一刀两断,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国家与民族的人。这是李善祥人生观的一次转变,是他走上实业救国的一个里程碑。

  下决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烟。当时,尚无戒毒的药品,全凭个人毅力。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看到他痛苦地呻吟,家里人急坏了,劝他别再受罪了,这么大的家业,不在乎他抽些鸦片。李善祥关上门,不让任何人进来劝他。三天后,当他走出房间时已像换了一个人,不但从此再没抽过大烟,而且生活也变得非常简朴。

  第二件事,就是学习。他要求到宁波益智学堂(李家出资办的中学)学习新知识。这是一所仿照国外教学的新式学校,与中国私塾学堂完全不同,学生要学习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

  这一年,他已25岁,大女儿采兰也5岁了,怎么能让一个成年人与孩子们一起上课呢。他向校长讲了自己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的决心。经他软磨硬泡,校方终于同意他做旁听生。他坐在一群小孩子后面,丝毫不理会别人的目光,用心学习,不但在一年内读完了中学数理化的全部课程,又刻苦自学大学数理化,学习了英、日两国外语。 

  当选镇海民政长

  李氏家族的名气不但因有庞大的产业,也因出了几个杰出的革命者。如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这对有着叛逆性格的李善祥有很大影响。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举行武昌起义,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宣告结束。李善祥参加了镇海县起义。这时他在民众中小有威望,有文化,见过世面,随后被推举为镇海县革命政府的首任民政长(县长)。1911年秋季,镇海县城内艳阳普照,在“大教场”举行了镇海县军政府成立暨民政长就职大会,李善祥发表了激昂的就职演说。

  李善祥执政镇海县以后,建立了新的各级行政、财务、教育体制,对镇海海口的要塞炮台进行了修缮,锐意改革,颇有建树。但他所接受的民主思想往往不被封建意识浓重的乡民接纳。听老一辈人说过这样一件事:李氏本族有一寡嫂,仗着李家有地位,就占了人家的田地。官司打到县里,她以为李善祥是本家兄弟,一定会同情她,这官司她必赢。没想到李善祥将田地退还他人。这事惹恼了一些族人,被骂胳膊肘向外拐。

  面对这样的压力,李善祥困惑了。1912年冬,其父李濂水病逝,李善祥借父丧守孝之机,毅然辞去县民政长职务,告别了政坛。

  投身东北垦荒田

  不久,辞官后的李善祥离开了江南水乡,来到东北辽西走廊的咽喉重镇——锦州,协助堂兄李云书经营“天一垦务公司”。

  当时的锦州东部,被称为锦县东大荒。李善祥在凛冽的寒风中极目荒原,到处荆棘丛生,延伸至渤海边。在这里,李善祥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发挥了作用。他着手治理盐碱涝洼地,改良土壤,大规模挖掘通海排水工程。工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大量的熟地开始按照公平价格卖给当地农民,阡陌纵横,麦浪滚滚。

  1915年,李云书将地抵押给李詠裳。詠裳是善祥的嫡亲二哥,在上海有一大摊事务,就聘请李善祥继续经营,李善祥高兴地应允了。

  李善祥掌管这片土地时,已经35岁。为成为内行人,他常年起早贪黑攻读文化科学书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营方式,并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在东大荒从没达到的经济价值。他将这万亩庄园取名为恒康农场。

  恒康农场位于今天的锦州建业乡。李善祥又投入大量资金,以美国的农业模式为榜样,成为东北第一个以先进方式经营的机械化、现代化农场。经过15年一锹一镐的挖掘,长近10公里、宽约5丈余、深有2丈多的鲇鱼沟工程,终于在1928年顺利通海,对于盐碱地降低盐碱程度改良土质具有决定作用。接着,他做了好几件创举。

  先是从宁波老家聘请会种水稻的农民,并将南方人力脚踏水车运到锦县。这一举措,开了辽西地区试种水稻之先河,从此,锦州一带的水稻成为大米中的精品,为未来的辽西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后他从美国购进4~6匹马拉的新式铧犁,不仅耕作效率高,而且耕得深,能将荒草埋入地下,化为肥力。李善祥种植的主要是高粱、玉米、豆类、水稻等农作物,所生产的粮食大部分运往西海口,经济效益颇为可观。他购买了汽车作为运输工具,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

  同时,他开设油坊,用自产的大豆制成豆油、豆饼,供出口和运销关内。办烧锅作坊,用自产高粱制酒,酒糟及米糠用来喂猪,每年可养生猪300多头,广增财源。李善祥还兴办了粉坊、砖厂等,以增加经济收入。这些“工农联合体”举措,堪称东北地区农业上独一无二的大胆尝试。

  当时他已有大马车40多辆,开垦荒地四万多亩,恒康农场的兴旺给辽西千古荒原带来一片新气象。

  恒康农场场部,是李善祥修建的一座四合院,为了便于指挥生产和防匪,前门房是他修建的东北地区农村第一座两层小楼,四周有炮台。李善祥还购置德国产西门子发电机,用于发电照明,这是东北地区农村最早的用电照明。并在两层楼房安装西门子电话机通向各分场,这也是东北农村最早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用于治安防匪的电话通讯设备,在当年都是罕见的新鲜事。

  几年之间,恒康农场在东北地区赢得了几个第一:

  第一家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第一个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耕作;第一次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成功。

  鲜美酱油万字号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不产酱油,辽西老百姓食用的是自家利用黄豆制作的大酱、清酱、盐等调节咸淡。而恒康农场的浙江籍职工,不习惯吃东北大酱,渴望鲜美的南式酱油。李善祥看到商机,何不在锦州建一座酱园作坊?

  1917年,李善祥聘请浙江著名南式酱油技师杨迪生在恒康农场试制酱油,并将生产的南式酱油馈赠给锦县县长等友人。这些名流都是北方人,初尝此品,甚感新鲜适口,香馨醇厚,李善祥始知北方人同样喜爱酱油。

  1921年春,李善祥与铁路锦州站站长陈少亭、沈德福以及社会贤达陈兴武、陈浩、沈佩臣等合股创建了锦州万生酱园。地址在锦州古城东门外老马路(现阜康里9号),其中有作坊103间。“万生酱园”生产的酱油全部用木桶装灌,每只木桶上印有一尺见方的“万”字。老百姓习惯称之为“万字酱油”。人们排队前来购买,万字酱油逐渐成了锦州人的调味必需品。锦州名士陆善格曾撰一联,镌刻在锦州万生酱园作坊前:

  名师酿成天南地北

  万字誉满辽东辽西

  多少年后,锦州籍沈德林老人回忆说,当年张作霖主政东北,大帅府内烹调用品首推万字酱油,常常用专车由沈阳到锦州购买。由此可知当年万生酱园何等兴隆。

  李善祥抓住契机,将万生酱园扩大再生产,相继制作了南式豆腐乳等许多鲜美酱菜,利润颇丰。 

  锦州的苹果之父

  李善祥经营恒康农场时,经常来往大连。当时日本人在东北横行霸道,在大连、熊岳一带种植苹果树,秋天苹果成熟,就到南满铁路线上沿站出售,每市斤苹果2角多钱,而当时高粱米一市斤才1分多钱,20倍啊!看到日本人用暴利欺压中国人,李善祥很气愤,这引发了他种植苹果的念头,既可获利又可抵制日本人的水果垄断和倾销,对抗日本的经济侵略。

  李善祥的足迹勘踏了锦州四周,终于相中了锦州城南山的庙沟。其地势依山面海,窝风向阳,光线充足,气候湿润,适宜苹果栽植业发展。

  1923年,李善祥筹资30万银元(李善祥占股份3/4),购买了锦州南山较为贫瘠但地价相对便宜的2000亩土地,将其命名为“生生林牧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生苗果农园”。“生生果园”是辽西地区历史上最早大面积实施科学栽培苹果的第一家果园,是李善祥人生历程中最受人瞩目的创业成就。

  李善祥从辽南日本人经营的果园花高价购买国光、红玉、元帅、倭锦等苹果树苗及玫瑰香等多种葡萄苗,又购买了日本长十郎梨、茄梨,美国樱桃等树苗,同时从关内购买水蜜桃、沙田李子、杏等树苗,共计9000余株,其中80%是苹果树苗。

  李善祥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每月花300块银元高薪聘请一位日本园艺技师栽培果树。有了基础后,李善祥辞退了日本技师,聘请燕京大学果艺系毕业的刘雄飞等人采用科学技术经营果园。他还购买大量英文、日文果艺书籍用于研究。同时在庙沟南面购进坡地200亩,栽植各种果树2000余株,亲自嫁接选育,以期改进果艺科学技术水平。

  皇天不负苦心人,一年后,李善祥也成了行家里手,成为一名精于园艺技术的园艺师。

  为防止果园的水土流失,李善祥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广栽耐旱的松树。植被增厚,地下水位增高,改善了小气候,缓解了果园的干旱现象,这些做法在现在看来无疑是最好的环保措施。锦州南山庙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醋似世外桃源。

  到1928年,锦州“生生果园”以苹果为主的各种树苗大部栽植完毕,其中苹果1.1万株,梨300株,葡萄800株,以及樱桃、李子、桃、杏等等。

  李善祥知道要想把日本人的苹果赶出中国市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鼓励别人种苹果,并无偿援助栽培技术和树苗。他说:我办果园是与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

  率先响应李善祥果园计划的是曾任黑龙江省督办的锦州名士朱庆澜将军,建立了朱家果园。随后,曾任奉军28师师长的汲金纯先生在女儿河大架山一带建立了汲家果园。与李善祥一起从宁波来锦州的书僮董大发,买了土地在董家山建立了董家果园,还养了牛,生产牛奶。之后,杨家果园、东王村西沟里的常家果园、西王村南沟里的泰来公司果园,二合龙的刘家果园,牛心山的李家果园相继建立,颇为壮观,锦州苹果业自此响誉东北,传遍神州。东北各地乃至关内许多城市纷纷前来锦州购买苹果,大有压倒日产苹果之势。

  1930年秋天,李善祥举办了一次为期5天的苹果品评会,请锦州各界人士品尝锦州苹果,煞是热闹。不少人平生第一次吃苹果,还以为是锦州产的梨呢。吃罢苹果,香甜可口,回味无穷。人们说,白菜为百菜之王,京戏为百戏之王,苹果为百果之王,营养丰富,利于贮藏,一年四季都可食用。苹果品评会使锦州苹果名声大振。

  李善祥利用“生生果园”的有利条件,经营多种养殖业,形成产业循环利用。他从美国购进最佳蜂种——意大利黄金蜜蜂;购进荷兰种猪;从美国购进莱克亨种鸡和能够自动关闭的产卵窝;还购进了一次可孵200只蛋的孵卵器,以及大量试验植桑养蚕等。这些举措堪为辽西壮举。

 

(下篇——保家卫国)

       抵制日军收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大部分土地。李善祥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愤怒压在心头。他规定家里不许买日货,不许用日货。

  日军进占锦州后,要在锦州寻找代理人,以实现日本“以华制华”战略目标。日军看中了有名望的实业家李善祥,使出种种手段拉拢收买他,但次次都吃了闭门羹,十分恼火,将他变相软禁,不允许他出境,又派来两名日本农业大学毕业生,以学果艺为名,监督李善祥的一举一动。

  李善祥为解除后顾之忧,先将妻儿老小偷偷送回南方。

  这段时间里,李善祥曾遭遇过一次绑架。那是在1932年,李善祥忽遭一群化装成“满洲国军”的人绑架,索要钱财,后在军警与土匪交火中逃出。但这没有吓倒李善祥,他对日本人照样不理不睬。

  1937年春,李善祥托人捎信到上海,要夫人邱天相发一封催返电报。不多日家人发来“夫人咯血病危”的电报,他拿电报为理由,对日本当局谎称去北京办事,答应数日即回,终于取得了日方的同意。为了慎重起见,他化好装,由锦州湾西海口雇帆船到天津,再由天津买火车票直抵上海。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日寇的炮火由华北向上海蔓延,有人劝他举家迁入租界保安全,李善祥认为国事大于家事,覆巢之下无完卵,只要中国人民齐心抗战,就一定能将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他孤身一人,亲赴老家镇海组织抗日救亡活动。而留在上海的家小在“八一三”淞沪大战前一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匆忙登船逃往宁波。

  奔向抗日战场

  这时宁波镇海小港已成为炮火硝烟的抗日前哨,日军飞机轰炸,军舰炮击,小港军民伤亡极大。李善祥在小港镇镇长唐爱陆的支持下,发起组织抗敌后援会。后援会共设有宣传、救护、担架三个队。李善祥亲自担任救护队队长,并慷慨解囊准备救护队的装备。他还给急救队员配置了一辆自行车,工作起来更便捷。

  1937年中秋节下午,游弋在镇海口外的日寇炮舰又向港口猛轰,守军当场阵亡2人,重伤8人。李善祥率领救护队冒着炮火奔向战场,将伤员抬回小港救护队抢救。

  李善祥时年58岁,可他仍同青年人一样,背伤员,抬担架,包扎、上药、抢救,忘记了休息,顾不上吃饭。这支救护队和担架队办了4年,曾抢救了遭敌机轰炸和炮击而受伤的无数民众和抗日官兵。

  救护队医疗室平时还向附近民众开放,送医送药。1937年~1939年,宁波地区曾发生两次霍乱疫情,李善祥在上海买来许多疫苗,为民众免费预防注射,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霍乱大面积的蔓延及发生。

  救护队及医疗室成员40多人中只有5人有薪金,2人供伙食,其他人员皆为自愿者,包括李善祥及其子女,都是义务奉献。这些在抗日战争中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热血儿女,为中华民族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切。

  当共产党的组织在镇海发展起来时,李善祥又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名望,为共产党员李侠民(横河李家人,后为中共镇海县工委委员,烈士)打入国民党在镇海某机关尽了力,使这个行政机构控制在共产党的手里,这对党在镇海发展抗日武装起了一定作用。

  炮火纷乱的1939年,又遭大旱,稻米失收,粮价飞涨,灾民无数,需要大户开仓赈粮。鄞县县长俞济民束手无策,登门请李善祥出山,李善祥慨然应允,奔走于城乡各地,向绅商士贾登门游说,动员平粜积谷余粮,并自己带头慷慨捐献。

  眼看难民日渐增多。李善祥独自出资于1937~1939年兴办难民救济所,共收留无家可归难民100余人,供吃住,直到帮助难民找到家,有了安身之所。随后,李善祥又办了一座难童收养所,收养近80名儿童,供给粥饭,使失去父母的孩子有了家。毁家纾难,可见他救国救民的大义情怀。

  一门十人革命

  李善祥的夫人邱天相女士是一位爱国、慈祥和慷慨的人士。她和儿女一起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当时男子都上前线,邱天相率领女人们为救护队烧水做饭、洗刷衣物和绷带等。她还组织妇女日夜赶制出一大批军衣、军裤、军鞋,送到当地驻军官兵手里。

  据地下党戚允章说:李善祥先生自从七七事变后返回老家起,靠邱夫人帮助,每年都出资制了数百双军鞋和百余件棉背心送给当地的抗日驻军。

  1941年4月日寇占领浙东,邱夫人带领两个小女儿仍留在镇海县江南(今北仑)西南山区的一个李氏坟庄房屋里,那时经常有中共秘密领导的武装人员便衣往她处小住,有的吃一顿饭就走,有的住几天。她心中明白,这些都是抗日者,是和新四军的游击队三五支队有联系的人。某中队到达离小港镇数十里地的山岭内,给养很困难,邱夫人主动把军鞋约七八十双交给地下联系人,连夜派两个脚夫挑着送去,雪中送炭。1942年春,邱夫人又送去布匹数捆,地下党陈志达(中共地下党镇海县委书记)收到后深表感激,解放后还特地上门道谢。

  1941年夏,镇海县乃至整个浙东都沦入日寇手中。为支援抗日游击队,邱夫人和民主人士虞述圣先生(养正义庄阿大)主动与地下党联系,出资购置枪支。这些事都记载在曾为地下党联络员的戚允章写的回忆录中。

  李善祥有二子六女,大敌压境时,他抛弃一切私利,鼓励子女参与抗日。在他组织的抗日后援会中,宣传队队长就是由长子李祖平担任,带领小港爱国青年在街头宣传抗日。1938年李祖平离开镇海,到西南联大读书,在那里参加了地下党。

  他的二女儿李又兰、三女儿李采芝,先是参加小港的抗日后援会宣传队。后与二儿子李祖宁一起寻找抗日队伍,在1938年3月参加了新四军。那时他们都不到20岁。他的四女儿李采荷在1942年6月到四明山参加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当时只有16岁。

  他的大儿媳程敦彦与李采芝既是新四军的战友,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难友,她抗战胜利从集中营释放出来后曾到小港小学里任教。

  他的二儿子1938年参加新四军后,1943年也调到新四军浙东纵队担任连级干部,北撤后到山东,又到了东北部队里。二儿媳葛君东北人,也是解放军的干部。

  他的二女婿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这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参加过红军长征,转战南北,打败日本侵略,打垮蒋介石,被称为一代儒将。

  他的三女婿是宁波人,解放前在福建音专读书时加入地下党,曾经参加抗美援朝。

  他的四女婿林晖也是小港人,与李善祥的子女一起参加了新四军,1943年从苏北派到浙东,在新四军浙东纵队三支队当宣教股长。

  在一个家庭中,有这么多人参加抗日、参加革命,这个家庭当然是一个抗日家庭、革命家庭。称李善祥为“抗战之父”名正言顺。

 

  出力锦州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李善祥“初闻涕泪满衣裳”,立即回到镇海小港。他以为从此可以安心置身事业之中了,可是国共和谈期间的种种传闻使他迷惑。

  1946年初春,四女儿要奔赴苏北解放区,投身新的战斗生活。李善祥闻之,心想,是什么原因使那么多青年向往共产党?为了寻找答案,他决定同女儿一道赴苏北解放区。

  李善祥来到解放区,受到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的热情款待,带他参观整个解放区。在淮安,他遇到了二女婿张爱萍,张爱萍一表人材,对岳父很敬佩,亲自为岳父拍摄了一张相片,还题了字。

  在华东解放区和山东临沂,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将军像老朋友一样亲切接见了李善祥,并同李善祥畅谈国内形势,共进午餐。陈毅潇洒的风度,稳健的谈吐,使李善祥深受鼓舞。

  打败日本侵略者,人们意气风发,到处阳光明媚,李善祥在解放区亲眼看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焕然一新的精神,解放区人民已经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了。

  共产党提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作风朴素,这正是李善祥多年来所追求的人间美好世界。由春到夏,李善祥在解放区参观访问达四个月,不虚此行,他心中有了圆满的答案,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

  1946年夏,李善祥解放区之行结束,陈毅将军派人专程护送,由山东解放区渡海回到了东北阔别9年的锦州南山生生果园。这时的李善祥已年近古稀。

  当时,锦州正是解放战争的前沿。李善祥依仗自己的身份,进一步为锦州解放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锦州市地下党组织派共产党员王世跃来到生生果园,李善祥给予掩护,让他以果园职工的身份秘密进行党的工作。王世跃在果园里发展党员,经理马岑华也入了党。

  1947年冬,李善祥接待了一位从大连来锦州进行秘密情报工作的同志,他一身商人打扮,姓李。为消除国民党军的怀疑,对外称是李家的亲戚,叫李老头。大战前夕,敌人查得很严,李老头在李善祥的帮助下去了葫芦岛,了解锦州、锦西的国民党驻军情况。

  1948年初,李善祥的二女儿李又兰和张爱萍(因负重伤去大连疗养)派马明德来到生生果园,并给李善祥带来一封信。当天傍晚,在煤油灯下,马明德打开包煎饼用的黄草纸,浸湿后显出字来。李善祥热情接待马明德,对外声称是自己的外甥来锦州经商。接着,李善祥三女利用果园地图绘制锦州南山国民党军碉堡和驻防详细情况,缝在马明德的衣服里,让他安全地从国民党军队的眼皮底下顺利返回部队。

  驻守在锦州城里的国民党军中,有一名青年译电员孙元进,思想进步。他常在半夜偷听电台里的共产党广播内容。在李善祥的协助下,孙元进在果园隐蔽起来,李善祥给予职工待遇。

  在锦州南山战斗打响前夕,驻地国民党军队有两名常在李家借物的士兵深夜扣窗要求救助,李善祥三女儿和学生刘正昌(后来成为李善祥的五女婿)取来便衣给他俩换上,并让他俩速到公司大院旁的苹果窑内躲藏起来。10月14日一夜激战,国民党军逃走了。

  锦州城解放了。

  这两名被救助的士兵躲过了一劫。其中一名姓葛的士兵想在果园暂时停留,李善祥收留了他。小葛非常感激救命之恩,曾修整丘园到办公大院的捷径小路,李善祥就以此人的名字命名,将这条小路叫“葛××路”,写在木牌上作为路标。 

  财产献给国家

  东北解放后,李善祥多次恳切要求将自己艰苦创业的南山生生果园、耕余学院及其私宅等数百间房屋无偿献给人民政府。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态度,他又要二女婿张爱萍将军亲笔写信给辽西省委书记喻屏,政府只好接纳了他的捐献。他没为自己留后路,也没给子女留财产。

  1950年李善祥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1年任辽西省政协委员,锦州市人民政府还聘他为政府顾问。

  1952年李善祥辞去一切政治头衔,回上海定居。在上海他没有住房、没有财产,先是与儿子一家挤住在亭子间,因人口太多,又搬到大女儿家。从此,他深居简出,默默地度过了余生。于1959年5月19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79岁。

  李善祥,生于清王朝,历经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历史大动荡年代,他始终能挺身于时代前列。他的一生正是他所期盼的那样: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588 传真: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102209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