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电影痴人——李祖永

电影痴人——李祖永

关键词:小港李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北仑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chen261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55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李祖永(1903~1959年)是李梅塘的七儿子李屑清的长子。

  李屑清为孪生,另一个生下不久去世。李屑清于光绪末年,在上海开设同余钱庄。辛亥革命后,他历任南京、天津中国银行副行长,上海沪北工捐局局长,天津造币厂监督。

  李屑清年轻时代很有雄心壮志,一度曾想到南洋投资发展。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他在上海开办了两家工厂:大元毛纺厂和大业印刷厂。李屑清的侄子李祖恩、李祖基、李祖韩、李祖贤、李祖范都有专业知识,在金融界很有地位,他们大力协助,使大业印刷厂的业务发展顺利,成为当时上海印刷业权威。

  李祖永事业的起步也从印刷业开始。

       印刷公司响当当

  李祖永毕业于美国爱墨赫斯脱(AMHERST)大学。留学归来后,先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后出任他父亲李屑清创办的大业印刷厂厂长。大业初期承印航空奖券,该厂的德国印刷机器性能好,又有熟练的技工,采用凹凸版技术,把彩色的印刷品做得很吸引人。

  李屑清的三女婿、李祖永的三妹夫邵忻湖,曾在日本专门学过印刷,是印刷专家。由他参加管理大业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再者,邵忻湖和农民银行总经理郭景峰有亲戚关系,大业公司接手专门替农民银行印钞票的任务,业务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也对大业的印刷品感到满意,专请该厂为中央银行印刷钞票。

  大业公司的生意越做越旺,甚至美国某财团欲出高价收买该企业,并表示保留以李祖永为总经理的原班人马。李屑清以中国人有自己的产业为荣,不愿将企业售出。李祖永又在上海创办伦信地产公司,购进大批房地产,淮海中路的永业大楼就是他投资兴建的,南京路的新世界一带房地产也曾是他的投资范围。

  抗战起,中央银行内迁,并希望有关的合作企业内迁,但搬迁是一项很艰难又费钱的事。李祖永把工厂的机器、零件、纸张、油墨,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之下,冒着生命危险,完成搬迁。

  李祖永先在缅甸仰光开设大业分厂,由大妹夫张星联任经理,机器、技工均来自上海。但为时不久,1941年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并侵入缅甸。张星联冒着战火,先将机器和技工沿滇缅公路北撤,等到他们撤退时,炮火已打到身边了。

  到达重庆后,当地频频遭受轰炸,而中央银行不时有印刷任务。他们往往刚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又发生了战事变化,只得再疲于逃命。张星联及百名职工屡经艰险,费尽周折,终于将工厂设置在乐山并成立分厂,迁移一地又一地,把工厂保留了下来。

  抗战胜利后,大业印刷厂迁回上海,仍开足马力工作。由于当时经济形势恶化,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等原因,大业业务萧条,李祖永无奈决定关闭企业。

  尽管如此,李祖永及其大业印刷厂的功绩不容抹杀。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先辈历经几代积累的财富,孤注一掷投在抗战事业上,在枪林雨弹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意孤行拍电影

  抗战胜利后,李祖永迁居香港,住在深水湾。他在美国读书时,对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从年轻时代起,就梦想要建立像好莱坞那样规模的中国的电影事业。当他积聚了足够的资金后,于1947年在香港设立了“永华影业公司”,以“九级浮图”为商标,号称有100万港币的资金,进口了全套当时第一流的设备,包括摄影、洗印、录音和照明设备,拥有自建的摄影棚。

  从1948年起,永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几部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题材影片,如1948年完成的由吴祖光编剧、卜万苍导演,记载宋末名臣文天祥的《国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流芳百世,是中国历史上正气凛然的人物,该片由刘琼主演。

  同年,又拍摄了清朝末年维新变法的故事片《清宫秘史》,由名演员舒适、周璇、唐若青等主演。

  由于某种原因,《国魂》在中国内地只放映了一天,《清宫秘史》也只放映了数天即停演。这以后,永华公司又拍摄了一些有进步倾向的电影:《火葬》、《春城花落》、《海誓》、《山河泪》和《春风秋雨》等。这些影片由陈西禾、张骏祥、柯灵、程步高等一流编导下制成,演员也属第一流,有白杨、陶金、舒绣文、王薇等人。

  李氏家族成员多数投资于实业,李祖永涉足电影事业是大胆之举。他对这一行业的复杂性毫无思想准备,全凭个人兴趣,注入了大量心血。他不仅对拍片有兴趣,而且喜欢自己动手编剧,出奇的是,他往往写一段,让导演、演员拍摄一段。几个镜头拍完后,剧务人员连忙到李公馆去拿下面几个镜头的剧本,继续拍摄。

  “永华”开销浩大,免不了日久之后坐吃山空。他手下的几位经理想出将片厂出租的办法来弥补经费支出的不足,李祖永对此想法勃然大怒:“你们存心要坍我的台吗?我这么好的全新设备,自己不拍戏,反而给人家派用场。”

  李祖永变卖部分产业,投资“永华”,本钱花了不少,但影片发行后往往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特别是,他不屑拍武打片、言情片、娱乐片,不积累资金,亏空自然越来越大。有人劝他歇手,他不干,并决定进入彩色世纪,准备大量摄制彩色电影打进国际市场,换取外汇。为此,他派出厂长钟启文到美国科达公司学习。谁知,没等到钟厂长学成回国,“永华”气数已尽,天天债主盈门,度日如年。可是李祖永一意孤行,咬紧牙关也要坚持下去。“永华”的最后一部片子是《嫦娥》,在山穷水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勉强摄制完成的。

  1954年,“永华”经受两次打击。一是多年来拍成的几十部影片拷贝,一夜之间毁于火灾。当时正值夏季,片仓内的冷气设备坏了,未及时修理,仓内温度高涨,大部分旧拷贝在火焰中熔化。只有《国魂》和《清宫秘史》两部戏,因曾在法国放映,收回后再翻印拷贝,成为“永华”千古二绝。李祖永看到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只能一声叹息。第二个致命的打击是:欠了新加坡“国泰”机构一笔巨额债务,无法还清,最终永华影片厂被接管,产权易主。

  1959年,李祖永在香港去世。同人们评估他的一生:为争国产片光荣,一意孤行,不惜倾家荡产。这一评价很中肯,他一意孤行的性格造成他失败的结局。李祖永作为影片公司的老板,下令把他不乐意看到的产品烧掉,大约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烧掉的片子名《落难公子》。

  历史地位不能忘

  据他亲族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大力争取“永华”。中共在港的重要领导人如潘汉年、夏衍等均和他有来往。孰料,以后风云骤变。

  “文革”初期,《清宫秘史》被批判为一部卖国主义的影片。当时所谓的舆论权威——戚本禹署名,发表了一篇文章《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这篇文章是“文革”的开头炮,矛头对准刘少奇,实际上也是无限上纲,欲加之罪,说歌颂光绪就是卖国主义。实际上,光绪支持戊戍变法,变法在当时来讲是进步的,而慈禧是保守的。当时,把《清宫秘史》又拿出来放映,在全国展开批判。文章指名永华影业公司是“反动的”,李祖永被点名为“反动资本家”。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揭开了“文革”的序幕,为“文革”鸣锣开道。

  “文革”后,李祖永获平反。

  虽然永华影业公司及其产品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不应抹杀。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588 传真: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102209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